
- 校史演变|
- 浙江最早的公立学校|
- 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|
- 享誉全国的江南名校|
- 浙江规模最大的中学|
- 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|
- 浙江省师资培养中心|
-
-
1899-1923养正、府中、官立一中、省立一中时期
19世纪末的中国,民族危机加剧,变法呼声日甚。具有维新思想的杭州知府林启相继开办求是书院、蚕学院、养正书塾三所新式学院。1899年6月29日,养正书塾创办(时值戊戌变法流产,故袭用“书塾”旧称,而行新学之实),开浙江公立普通中学之先河。
后历经杭州府中、官立一中之校名变更,至省立一中时期,与省立一师合并,学校主体部分遂自大方伯移设贡院。
林启(迪臣)福建侯官人。清光绪年间任杭州知府四年(1896-1900),刚正廉明,勤于治理,提倡农桑,兴立学校,卓有政声。林启死后,留葬西湖孤山,所办三校后人共建林社以志纪念。
孤山林社新貌 省立一中大方伯旧址 省立一中贡院新址
徐新六 养正学生 徐志摩 府中学生 郁达夫 府中学生
-
951-现在 杭一中、新杭高时期
1949年到1951年,杭高相继合并建国中学、杭州市中后,更名“浙江省杭州第一中学”,恢复为初高中兼有的完全中学,并被定为省重点中学。在50、60年代蓬勃发展中,学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,如毛江森、徐匡迪、蒋筑英等。
后经“文革”动乱与拨乱反正,于1988年恢复“杭高”校名,成为目前杭城占地面积、办学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。1980年被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,1995年首批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。
1998年杭高收回体育场路中学,2002年撤去初中部,成为名实相符的高级中学。
金亮 张学理 齐栋 葛锦发 缪水娟
1956年苏联教育代表团访问杭一中 蒋筑英(56届)——新中国第一代光学专家
1966—1968年三届毕业生“上山下乡”,杭一中大批学生奔赴黑龙江,这是火车站送行时的情景
杭一中第二届校运动会盛况 声震杭城的杭一中足球队 杭一中时期的校门 “文革”后的一进校舍,1981年
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10日,“杭高”校名恢复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的杭高校门
今天的杭高校门 -
1933-1951 省立杭高(含联中、联高)时期
1933年8月,浙高改名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。当时杭高校园环境优美,人文景观丰富,师资设备均属全省中学之冠,毕业生升入高校的为数众多,从而以突出的教育质量位列江浙“四大名中”,雄踞全国中学界前列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学校内迁金华琐园、丽水碧湖、文成南田等地,相继更名为联中、联高,师生们虽住茅屋祠庙,吃南瓜野菜,但孜孜教学、弦歌不辍。抗战胜利,联高迁回杭州,恢复“杭高”校名,杭高师生追求民主、自由和光明,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,迎接新中国的诞生。
叶溯中
省立杭高首任校长项定荣
省立杭高校长崔东伯
抗战后杭高首任校长杭高校门 东北亭 明远亭
学生军训队列 获全省冠军的杭高排球队 文成南田的联高校舍 联高女生排队上课 1944年秋联高军乐队为路过南田的盟军吹奏迎宾曲
欢庆杭州解放时的杭高校门
-
1923-1933 省立一中、浙高时期
1923年因实行综合高中制度,旧省立一中与省立一师合并成为新省立一中,以贡院为本部,专办高中普通科和师范科,以大方伯为分部,专办初中。1927年省立一中兼并女中,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。
1929年省立一中高中部与省立高级商科等校合并,在贡院成立全省唯一的大型高中,简称“浙高”,分设普通(文、理)科、商科、师范科,校长由当时的教育部部长、浙大校长蒋梦麟兼任,实际负责为林晓。规模的扩大,等级的升高,为本校办学走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蒋梦麟 林 晓 浙高校园甬道
浙高校门 美术教室 校舍一角
左图为1932年初夏浙高学生获市女篮锦标赛冠军 右图为浙高大礼堂
1931年9月23日,浙高女生冒雨参加抗日救国市民大会,声讨日本制造“九·一八”事变
-
1913-1923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时期
两级师范改为省立一师后,校长经亨颐注重人格教育,在五四新文化浪潮推动下,提出“与时俱进”办学总方针,提倡学生“自动、自由、自治、自律”。刘大白、夏丏尊、陈望道等教员倡导白话文、传播新文化,一师学生掀起了阅读进步书刊,宣传新文化、新思想的热潮,继而爆发了震惊全国的“一师风潮”。
一师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,名扬全国。姜琦、马叙伦继任校长后,学校人文气息浓厚,朱自清、叶圣陶等教员创办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《诗》月刊,学生潘漠华、冯雪峰、汪静之等发起成立“晨光社”和“湖畔诗社”,是为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。
经亨颐
省立一师范首任校长,精篆刻、书法马叙伦
府中学生、两级师范国文教员、一师校长
一师新文化运动骨干教员刘大白、夏丏尊、陈望道
一师新文化运动骨干学生俞秀松、施存统、宣中华、曹聚仁
1920年的一师风潮,左图为3月23日军警进驻学校情形,右图为3月29日军警与学生在大操场对峙场景
俞秀松、施存统等创办《浙江新潮》周刊,浙江最早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由此诞生,被查禁后,曹聚义等又创办《钱江评论》继承其精神,宣传新文化
“晨光社”部分成员合影,左起程仰之、叶圣陶、朱自清、胡冠英、曹诚英、汪静之
-
1908-1913 浙江两级师范时期
养正书塾创建10年后的1908年5月14日,杭高的又一前身――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在杭城明清贡院旧址上开办,为全浙师资培养基地,其时浙省中小学教员均出于此。
1909年秋鲁迅自日本归国,即受监督沈钧儒之聘来校任教,并参与掀起反对封建教育传统的“木瓜”之役,轰动全省。
1912年秋学校增设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,特聘艺术大师李叔同任教,开创浙江艺术专科教育。李叔同任教期间培养了许多驰名中外的近代艺术人才,如刘质平、丰子恺、吴梦非、沈本千、潘天寿等。
沈钧儒——两级师范监督(校长),民主治校,聘用良师,倍受师生拥戴
1949年9月全国政协召开前夕,由2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委员会合影,右起第8、9、10人分别为我校资深校友马叙伦、沈钧儒、陈叔通
两级师范校舍鸟瞰 一进钟楼及其庭院 贡院碑群,记载着明、清两朝贡院
始建、重修等历史,“文革”中被毁亨颐园内的碑亭
参与“木瓜之役”的两级师范教员许寿裳、周树人(前排右三)、张宗祥、钱家治、杨乃康、章嵌等在湖州会馆合影
吴梦非(15届)
音乐教育家刘质平(17届)
音乐教育家丰子凯(19届)
著名漫画家、文学家潘天寿(20届)
著名国画家
贡院校区校址:杭州市凤起路238号
邮编:310003
联系电话 :85155827、85155951(总机)
钱江校区校址:杭州市之江东路1958号
邮编:310021
联系电话 :86988718(总机)
邮箱:hm@hanggao.net
网址:www.hanggao.net
www.hanggao1899.cn
您是第3430274位访问杭高网站的人

关注微信公众号
Copyright ©2015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
浙ICP备05073731号
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435号